反常屿峡龙已知颅骨遗骸
1970年夏,国家地理学会与洛杉矶县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发起一场古生物学考察,此次考察由地质学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Morris)领头,前往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罗萨里奥河谷(Arroyo del Rosario)。期间志愿者哈雷·加尔班尼(Harley J. Garbani)在塞罗拉亚多(Cerro Rayado)附近蓬塔巴哈(Punta Baja)以北发现破碎的兽脚类骨骼。[1]
反常屿峡龙的侧齿
收集到的标本,即IGM 5307(原LACM 20877)是在疑似属于红河口组(英语:La Bocana Roja Formation)的岩层中发现的。之前认为该地层时间为大约7300万年前的晚坎帕期,近期研究提出的时间则与之相矛盾,即最早可能为大约9360万年前(森诺曼期至土仑期),[2]但椎骨遗骸显示其年代稍晚。[3]标本由一具相当破碎的骨骼组成,其中含颅骨遗骸,包括一个右隅骨、一个左额骨、一小块左上颌骨、一块齿骨碎片、一根人字骨、一对坐骨上部、右耻骨干中段、第二右跖骨大部分、一节趾骨及几颗脱落的牙齿。材料发现时业已脱节且严重风化,分散在约两平方米的表面上。遗骸还掺杂着鸭嘴龙超科的肋骨。[1]
1974年,拉尔夫·莫尔纳(英语:Ralph Molnar)根据此遗骸描述了模式种反常屿峡龙(Labocania anomala)。属名取自红河口组,该地层命名自la Bocana Roja一词,意即“红色河口”。种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反常的”,指骨骼独特的形态特征。[1]
阿氏屿峡龙肱骨及股骨
2024年,里维亚-希尔瓦与朗里奇根据墨西哥科阿韦拉州坎帕阶普韦布洛山组(英语: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发现的破碎遗骸描述了第二个种阿氏屿峡龙(Labocania aguillonae)。种名致敬标本发现者玛莎·阿格隆(Martha C. Aguillon),其本人也是一名久居科阿韦拉州的古生物学家。正模标本CPC 2974由部分上颌骨、额骨、左泪骨、鼻骨、左鳞骨、颈椎、背椎、骶椎和尾椎、左肱骨、部分髋骨及部分左后肢组成。属于一具更大更成熟个体的齿骨CPC 3077亦被临时归入阿氏屿峡龙。[3]